北京日报记者 武红利八戒策略
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,做苏东林的学生,埋头苦读是不够的,还得“磨钉子”,而且是每天磨,每周苏老师还要检查进度。起初学生们不理解,但通过日复一日的磨炼,逐渐明白了这位院士的用意——科研贵在坚持,只有耐得住枯燥的重复才能在实践中产生灵感,找到科学的真理。
在实践中求真知也是苏东林科研道路的真实写照。她研究的电磁专业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八戒策略,小到吹风机、电视机,大到飞机、舰船,都涉及电磁兼容问题。“长期以来,电磁兼容一直被认为是‘玄学’问题,我和我的团队就是要把这个‘玄学’变为科学。”为了拿到宝贵的科研数据,她和团队常年“冬战三九、夏战三伏”。她曾在夏天奔波在地表温度高达六七十摄氏度的科尔沁草原,连续几天采集电磁环境数据,最终破解了大型系统电磁兼容“拖进度、降指标、涨成本”的世界性难题,实现了从“试错式设计”向“正向设计”的革命性跨越。
不仅活跃在科研一线,苏东林三十多年扎根讲台传道授业。她的课堂,总是一位难求。让学生们着迷的是,苏老师总是能把深奥的知识点拆解成有趣的电磁故事,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,为学生们打开新的认知大门——从电磁场的角度观察现象、提出问题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。她总结的“电磁魂”精神——矢志不渝、敢为人先、攻坚克难、电磁报国,已成为北航电磁人的精神坐标。她倡导成立的电磁环境效应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,汇聚协同创新力量,推动科研成果从“书架”走向“货架”。
“好论文是干出来的,不是写出来的。”秉持这一理念,苏东林带领团队,特别是青年教师和学生,始终在工程一线摸爬滚打,每一位博士生都至少要有一年以上时间在工程一线锻炼。那些跟随她在戈壁滩上调试设备、在机库中熬夜攻关的博士生们,毕业后100%投身航空航天事业,续写“电磁报国”新篇章。
始终面向国家需要潜心育人八戒策略,苏东林用共产党员的实干精神证明:真正的科研论文,永远镌刻在祖国广袤大地上;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,就体现在攻克“卡脖子”技术的每一个深夜黎明。正如她常对青年科技工作者所说:“奔赴真现场、了解真需求、寻找真方法、解决真问题,才是科研工作者该有的样子。”
熊猫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